close

  記者調查瞭解到,一些火鍋店、小吃店為了吸引顧客,大肆在食品中添加罌粟殼。一些調料店在公開售賣,網絡上罌粟殼銷售市場也已經形成。(10月31日《現代金報》)
  在“吃貨”遍地的今天,大家對美味的需求也日漸擴大。有些人在某家餐館里吃過某種飯菜後,對其“給力的味道”念念不忘。於是,多數消費者會認為:這老闆廚藝如此之高,肯定有什麼獨家技藝或傳家秘方。但少有消費者會去註意:此“秘方”是否非彼秘方,美食隊伍中是否存在“癮君子”?
  罌粟殼,這個學名公眾聽起來可能比較陌生,但對它所含的成分嗎啡等生物鹼類物質應該並不陌生。罌粟是提煉鴉片等毒品的原料,雖說罌粟殼內的“有毒物質”的含量、純度不及鴉片,但是如果人們長期食用含有罌粟殼的食物,可能對神經系統、消化系統造成損害,甚至會出現內分泌失調等癥狀,具有潛在的吸食毒品的傾向。
  一想到這種“食品里的鴉片”有可能就潛藏在我們生活中,就有人抱怨食品市場監管不力。是的,正如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穎廉所言,添加罌粟殼成為一些餐飲店的“潛規則”,折射出我國食品市場結構失調的問題,同時還暴露出食品安全監管方面的短板。
  但問題是,當公眾過多地將視線聚焦在監管方面的短板上,我們是否也該反思一下消費者自我防護意識的缺位?
  店商作為第一層消費者,為了攬客而買罌粟殼;食客作為第二層消費者,為了享受美味而“被吃”罌粟殼。在這個過程中,兩層消費者作為市場的主力軍,存在著認識上同類盲點:既然是業內“公開的秘密”,你能用我就能用,你能吃,我也能吃。商家在利益驅動下從眾,沒有意識到其中的違法本質,即便意識到也被“法不責眾”的投機心理所迷惑;而食客則不覺得罌粟殼這一“秘方”有多大危害,因為嗎啡是一種精神科藥物,合理使用是有藥效的。
  沒有需求就沒有市場。斷絕需求的前提是消費者要消除自身的消費盲點,更要加強鑒別能力和法律意識。食客在美味方面過重的偏好,而自身警惕性的不高,鑒別的欠缺,致使罌粟殼的泛濫使用。
  治病除根,要想根治食品市場的問題,說白了,法、執法人員和消費者必須三方齊到位。而消費者作為法律制度和監管體系的反饋者,應當及時發現問題、反映問題,積極發揮自己在其中的作用,讓法著陸,不留死角。
  文/雷彥鵬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“罌粟殼”泛濫,消費者也該反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r66qraam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